■张金岭
日前,教育部对近期查处的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4所部属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等典型案件接连进行了通报。如此密集的通报,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舆论为什么关注?这也许和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期待有关。对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全社会期待已久。不久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为这种期待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毫无疑问,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治理。为顺利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体现高校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可见,“双一流”建设对提高高校治理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一点,可以说是“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大前提。在现有国情下,如果这个前提模糊了,“双一流”的目标也就会被模糊。
与社会其他领域一样,大学里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本质上也是靠违纪者手中的权力或围绕权力,扭曲乃至颠覆正常的利益关系,以达到谋取不当利益的目的。但不一样的是,大学里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还破坏了校园文化生态,在最应该推崇学术价值、尊重学术地位的地方,不断强化权力的砝码,不断固化权力带来的利益,这种状况扰乱了校园里正常的价值排序,必将形成恶劣导向,对年轻一代学术力量造成误导。这些年来社会议论较多的“教授争当处长”的怪现象,正是这种误导的结果。不仅如此,诸如大学里的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转学乱象等,追本溯源都和这种误导有某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这种误导,是“双一流”建设一块大的绊脚石。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出现在大学里,是对“双一流”建设能量的极大内耗,其危害更重更深、影响更劣更远。
更重要的是,一流大学不但是传播知识培养创造力的地方,还应该是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让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充斥校园,会污染核心价值观传播和生长的土壤。在一个“不相信”弥漫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学有责任让年轻人相信这个时代,至少是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任何收获都要靠诚实劳动换来,而不是靠行政权力或学术权力去交换。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青年一代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自觉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如果留意的话,会发现这次通报的典型案例,其实都是过去易发多发的老问题。这些老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关键就在于以过去的习惯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次通报,为高校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行为标准,把红线划得更加清晰,为当下也为后人提供镜鉴。袁贵仁部长明确说,这次通报的目的之一,就是“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保证教育改革发展顺利进行”。信哉斯言!
从严治党,为提高高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将为“双一流”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如果大学校园允许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容藏身,如果允许在其位的个别领导干部长期不履职、不尽责、不担当,一流的治理就无从谈起,最终就会延误“双一流”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