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这是当下创投圈内最流行的语句之一,借以阐述这是一个适合创业的时代。
是的,这是一个适合创业与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创业与创新的时代。马云那一句“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鼓舞了无数青年人。于是,在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心中,都因这样的故事心潮澎湃:乔布斯在家中的车库,规划了未来苹果公司的蓝图;李彦宏启程回国,在北大资源宾馆租房,开始了百度的创建历程;俞敏洪亲手将英语招生广告刷在大街小巷,启动了新东方巨轮的航程……加之政府的引导、社会与学校氛围的营造,以及休学创业等政策的鼓励,年轻的、勇于尝试的、不服输的因子在许多青年人心中悄然变大,暂别学校去创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当然,我们乐见这样的情形出现。一方面,以往曾饱受诟病的,中国年轻人缺乏创新意识与勇气、不敢挑战权威,不愿承担风险的缺点在向好改变,一方面,青年人求新求变的原生动力会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对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国家的创新战略来说,都不啻于源头活水,大有益处。
但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冲动休学创业,看到许多年轻人创业不到半年便“隆重开业、低调关门”,看到社会上竟有许多人以北大学生卖煎饼、知名高校学生毕业开米粉店为荣并争相效仿,不由让人心生忧虑。
到底怎样才是理性的创业?当下我们最希望的是大学生都成长为腰缠万贯的企业家,还是希望他们保持创新原动力,具备首创精神?如何避免创新创业不成为泡沫?
有这样的一些观念应当厘清:
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知名高校大学生的创业,不应当只将目光局限于简单实现“财务自由”,应当有更高的视野与格局,致力于科技创新,促进人致力于服务社会,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通过运作一个项目而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成为一只“风口上的猪”。
同时,当前政府与高校的引导,尤其是知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单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更不是将全体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一流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绝非缓解就业压力这么简单、直接、短期,也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为学生创造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能力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走入社会后,可以致力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在各行各业中创造性地改变现状。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社会引导理性的创业观念,保护年轻人的“稚嫩”或“狂妄”之余,引导年轻人创业时不仅仅着眼于生存,不是满足于成为一个高智商的“投机者”,而是要鼓励具有高尚志趣、较高科技含量,敢于挑战权威的创业项目。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风生水起的当下,高校要设计一种健康的创业教育成果观,营造一种科学的创业教育氛围,避免毕业时以学生开办公司数量作为创业成果统计的偏向,引导良性的创业观与创业文化。
在迎向风口前,我们的年轻人,不妨先理性驻足、充分准备、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