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主持人、明星等名人跳槽去高校任教已不鲜见,中国传媒大学更是成为部分央视主持人离职后的首选。从主持人变成教师,他们的新工作干得怎样?媒体报道,多名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反映,在学校见到“名嘴老师”的机会并不多,他们大多在校也未开设固定课程。据了解,一位教师所在的播音学院6个年级本学期均没有他开设的固定课程;另一位只开有一门选修课。显然,这些名人任教高校并没有满足学生和社会的期待,如何真正发挥好他们的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名人当“花瓶” 高校该反思
在引进名人方面,大学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大学坚持聘用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对名人一视同仁,就不会出现眼下这种现象。
■熊丙奇
近年来,主持人、明星等名人跳槽去高校本是双赢的好事,但记者调查了解到,他们从教的情况却出乎意料,有些人并没有真正给学生上课。(《北京青年报》 11月10日)
高校引进名人,并非不可,如果引进名人后,却没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名人和学校的关系游离,这样的人才引进,遭遇舆论质疑是难免的。这看重的究竟是名人之名,还是名人的实际教学能力,抑或是名人丰富的实践经历可以给学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带来贡献呢?
在美国,政治家、明星去大学应聘当教师的,也不鲜见,但学校不会因其名气就聘任,也不会因其名气大就对其另眼相看,或者对教学、学术研究提出与其他教员不一样的要求。学校在教师的招聘、管理和使用上,是一视同仁的。在大学内,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照样要给学生开课。
但在我国大学,近年来聘任名人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以至全职教师,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客座教授依照其性质,更多是“名义”上的教授,不在大学内做具体的教学事务,这可以理解。而兼职教授、全职教师,按照规定是要履行职责的,尤其是全职教师,应是全职履责,否则就可能变为“吃空饷”。可是,我国大学聘请名人担任兼职教授以至全职教师,却更多不是在具体职责上考虑,大学看重的是名人的名气、背后的资源,以此提高学校的声誉,给学校带来资源,而名人看重的是学校的这个平台。
这就把大学引进人才的价值异化了,不但不会带来学校声誉的提升,还会让大学遭遇质疑,败坏学校的声誉。近年来,每次大学与明星的“联姻”,都没有引来舆论叫好,而是被指责“媚俗”,没有品格,是拿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术资源去和明星交换,丧失大学的精神。而对于明星而言,选择大学,尤其是全职跳槽到大学,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可是,到了大学后,却发现大学在乎自己的仅是“名气”,给自己的任务是获得资源,完全把自己作为“花瓶”点缀学校,也大失所望。
有一些舆论把问题归于名人自身,认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身份,享有独特的待遇,在大学里有某种特权。这是不了解大学管理体系的误解。这里的主要问题,不是来自名人,而是大学。总体来说,在引进名人方面,大学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大学坚持聘用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对名人一视同仁,甚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就不会出现眼下这种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名人合作的双赢:学校获得有丰富实践经验、很强社会影响力的师资,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名人也在大学的平台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新的发展,对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作出独特的贡献。
国务院前不久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加大对领军人才倾斜支持力度。我国高校当前的人事制度,还不适应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有的大学还存在长期离岗编制空挂、吃空饷、因人设岗等问题,需要大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名人高校任教要回归学术
名人进高校当教师应对得起公众信任,安心从教才是,这样才符合“生命后半段重来一次”、“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的内心主张。
■针未尖
前两天,央视新闻主播赵普正式离职,据说也将去高校任教,为主持人、明星等名人转型成教师,增添又一例证。当我们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明星抛却聚光灯的照耀,甘当一名润物无声的“园丁”而喝彩时,却又传出中国传媒大学6个年级课表未见某主持人一节课、另一主持人仅开一门选修课的调查报道,你是否突然觉得,那些所谓“抛弃浮华,回归内在”的主持人、明星,颇有“说一套、做一套”之嫌?
主持人、明星等名人教师声称跳槽从教,却不专心从教,会误导学生。作为曾经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或明星,即使从原单位离了职,在青年学生中间仍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甚至仍有粉丝为之狂热。然而,他们表面上虽已身披教师光环,其主持生涯在近几年却仍在继续,有的还先后在地方电视台主持多档节目,如此“身在曹营心在汉”,势必误导学生:名人教师可以有特权。
名人教师跳槽从教,却不一心从教,也会在其他教师中间产生不公平之感。我们的教育强调,学生不应有好坏、贫富之分,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同理,高校对名人教师与普通教师,也不宜区别对待,否则会把教育管理搞得很势利。虽然主持人、明星等名人在传媒、文艺圈成绩优异,甚至是德艺双馨,但他们进入高校从教,就要从零开始,把自己摆在与普通教师同等的位置上,而不能有任何特权,因为高校本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名人进了高校,成了高校编制之内的教师,却成“花瓶”,若不手执教鞭教书育人,还有浪费纳税人血汗钱之嫌。高校也有将编制当“赠品”,只图傍名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的嫌疑。
名人高校任教成“花瓶”的上述隐忧,不可不察。对于名人跳槽去高校任教,公众本是持肯定态度的。《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开阔眼界(57.1%)与活跃课堂气氛(57%)是名人授课带给学生的主要收获;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业界人脉(37.8%),为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会(26.9%)和锤炼学生品格(17.5%),也是名人执教的有益之处。如果上述隐忧不除,主持人、明星等跳槽从教,公众难免心生不满。
如何破除名人高校任教成“花瓶”的隐忧?名人进高校当教师应对得起公众信任,安心从教才是,要靠学术能力说话。这样才符合“生命后半段重来一次”、“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的内心主张。让名人教师安心从教,要靠自律更要靠他律。像一些央视前名嘴,如今虽离开央视,但仍会受到各类传媒平台、社会机构的追捧,面临的诱惑更多,可能想静下心来教教书都难。这就不能完全指望他们自觉回归到教育一线。
此时,学校就要有所作为,不能仅把名人教师当作提高学校知名度、影响力、招生率的工具,还应当把引进名人教师当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正如有专家所言,学校如果以教师岗位引入那些名人,就该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他们有相应的教学规定,用和其他教师相同的标准去考核他们。对理论知识稍有欠缺的名人教师,应安排理论知识丰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全面促进名人教师真能执起教鞭。(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