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201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研究显示,总体来看,2018届毕业生就业首选“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15个城市)比例达37%,高于首选传统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31%,不再紧盯北广上深成为一种就业新趋势。
“新一线”是媒体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也就是以前所提的一部分“二线城市”。更多毕业生首选“新一线”与成都、武汉、青岛等城市出台的“学历落户”“拨款创业”“住房打折”等一系列引才“组合拳”有莫大关系。以武汉为例,2017年,武汉提出了“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的目标,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大力度政策,比如未来5年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目标,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等等。武汉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其中大专生、本科生、硕士、博士最低年薪分别为4万元、5万元、6万元、8万元。
钱、房子、户口,是毕业生就业时关心较多的问题。对于不少毕业生来说,武汉等城市推出的引才政策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虽然一线城市的机会更多、平台更广,但相对而言,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也更大,而生活在“新一线”城市,幸福感一般会更高。看重工作本身,也看重生活的幸福度,正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
选择“新一线”,某种意义上其实是“逃离北上广”的另一个版本。与体验过高昂的房价、拥挤的地铁而“逃离北上广”相比,首选“新一线”索性就对“北上广”避而远之。不过,每一轮“逃离北上广”过后,就又会有一轮“逃回北上广”。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二三线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舒适、惬意,相比北广上,二三线城市工资少了很多,但物价成本并没有降低。而且由于二三线城市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问题,年轻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让人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外,二三线城市的教育、文化服务、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与一线城市有一定差距。
抛开概念,我们要问的是,“新一线”与过去的二线城市相比,除了落户、住房、创业扶持等方面政策优惠多之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如何,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如何?
与户口、住房等优惠政策相比,产业发展机会、资源聚集程度等硬实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可能更大。在这一点上,“新一线”城市还与一线城市存在不小差距。这也是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大,但仍然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的原因所在。要吸引和留住人才,从根本上来讲,是要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产业则是竞争力的核心——没有产业,人才无用武之地,终归还是留不住。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新一线”城市在政策引才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平台。同时,还需要完善城市的制度环境,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行政效能,打造让年轻人心情舒畅工作的软环境。
人才竞争是城市未来竞争的重大命题,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也应当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看到危机。一线城市基础好、产业结构更先进、经济更活跃、公共服务更完善,具有吸引人才的天然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强势崛起,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不断增强,北上广深也将感受到来自“新一线”的挑战。比如,在薪资方面,据人民网公开报道数据显示,尽管整体上“新一线”城市与老牌一线城市仍有差距,但差距正在缩短。虽然自古以来“居京不易”,在享受大城市生活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就注定要承受大城市的各种烦恼,但如何改善年轻人的住房条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众幸福度,也是一线城市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