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创新创业释放的“倍增效应”,不仅能厚植创业创新文化,更能形成示范效应,把身边人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
■郭立场
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旁冒出了一家卤菜店,明黄色的门头、戴着眼镜书生模样的卡通代言人,店名叫南农大·黄教授”。卤菜店的老板是南农大食品科技学院的教授黄明,“黄教授”招牌一亮相就火了。随着门店的红火,南农大教授黄明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卤菜教授”。(《扬子晚报》9月16日)
据了解,在南农大,黄明曾是轰动一时的“教授创业”第一人。早在2009年,黄明便下海创业,将实验室的产品放到南京农业嘉年华上卖,结果大受好评,却也在学校引发了轩然大波。在很多人眼里,大学教授是高级知识分子,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鲜亮的“标签”,“教授做生意赚钱是不务正业”。事实上,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哪个行业都很重要,都要有人去做。今非昔比,自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关键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更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高校教师兼职创业正成为一种时尚。而北京的“京校十条”、南京的“科技九条”等颇具地方特色的破冰政策,不仅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创业,还规定科研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让有创业意愿的教师可以名正言顺地办企业。
在创新创业成为大势所趋的新常态下,智者顺势而动往往如鱼得水,事半而功倍。表面上看,类似“卖卤菜”“卖猪肉”式的创业似乎有点低端,让高校教师参与进来似乎有点可惜,但“高校”“教授”等标签带来的品牌效应,足以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南农大·黄教授”之所以火爆,关键还在于“保证肉品的安全和质量”,卤菜用天然香料,一口下去有肉香,学校的声誉和教授的信誉让人信服。而把知识转化为品牌输出,通过品牌意识来提升食品安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对食品安全危机下的餐桌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了“老板”的黄明并未放弃教学科研工作,坚持教学、实践、科研相统一,实现了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不难看出,高校教授的“金字招牌”虽是吸引顾客的利器,而其用责任和梦想打造“百年老店”的决心和行动,更是为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身体力行的创业中,教师以上率下,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这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也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事实上,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出现了一批师生团队创业的成功案例,这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他们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引领学生创业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还创造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引领着行业发展新趋势。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真的实现了呢?”当人们还在为创业与否争论不休时,创新创业已悄然在高校师生中成为一种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以实际行动开启创新创业新引擎。可以想象,高校教师创新创业释放的“倍增效应”,不仅能厚植创业创新文化,激活市场细胞和民间潜能,释放经济社会活力,更能形成示范效应,把身边人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让创新创业在普罗大众中蔚然成风。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