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对夫妇都是大学毕业生,从事和文字有关的工作,不想最近竟被自家孩子的一道小学语文题难倒。题目:“四”字的第二笔是“乛(横折)”还是“(横折钩)”。妈妈选了横折,爸爸选了横折钩,两人争持不下之际找资料、上网、发朋友圈寻找正确答案,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一年级教科书和老师给的答案是“横折钩”,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说是“横折”。这对夫妇不禁感慨:我们该相信谁? 一位杭州的小学高级语文教师表示,学校教材是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审定,是教学中最为权威的材料,而日常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的确会面临笔画这个问题,而且是基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是难点。”言外之意,“四”字第二画到底有没有一钩,不仅考得合理,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标准答案是国家语委说了算,还是教材说了算,依然没有答案。如果是正规考试,这样的出题,恐怕带有很大争议。 更重要的是,出这样的考题,考这样的点,目的是什么?汉字流变传承几千年,博大精深,里面有很多很深的学问,要考倒人非常容易。我上大学时念的是中文系,我记得我们系里的一位老教授给我们开古文字选修课,第一堂课上课前先做小测验,每人发一张白纸。教授说,“既然大家来到广东求学,那么不如就考考大家‘粤港澳’三个字怎么写吧,不准翻字典。”,交上去的答案,全年级90位同学,看似简单三个字,竟然没有一位写全对的:要么“粤”字上半部忘了封口,要么“澳”字右上部封口,“港”字右下角写成“?”的占大多数(正确写法应为“巳”)。老师摇头说,“如果你们就这种水平,将来出去别说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 据说外国人学中文,考试老师在黑板上写“戊戍戌”、“已己巳”让大家分辨,有取出尺子量长度的,有当场昏厥的。要考倒太容易了。当然,我以上举的这两个例子,“粤港澳”、“已己巳”,跟杭州小学生这个“四”字第二笔还有所不同,因为前者写错就是错别字,从字形到字义都会完全不同,严重的会影响表达和交流的准确性。可是“四”字第二笔有没有钩,它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无论有无,“四”还是“四”,不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它只是汉字构形的漫长历史上某些微小变化的遗痕(比如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印刷出现后宋体和楷体的变化),这种差异的出现,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好看。如果太过于纠结,依我看就有点像前几日沈阳那个“对不清晰车牌罚款”的警察,属于教学上执法失当、处罚过严了。 网上隔三差五出现一些“神考题”。比如南充一所小学的期末数学考题问,“一艘船上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羊,船上船长几岁?”结果答案是这道题没答案,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这种毫无逻辑的出题,引来网上骂声一片“四”字第二画有没有钩,是不是神考题不好说,但老师们出题时,不妨想想到底要考学生什么能力,是死记硬背、无关痛痒,还是培养学习兴趣,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责任编辑:大晴子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