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顶尖名校在微博上为抢新生引来众人围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招生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规范招生的问题、一个关乎学校声誉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朱四倍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季,不过6月28日上午,网民却“有幸”围观了一场招生引起的骂战,主角是百年学府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互相指责,称对方存在欺骗、花钱买考生等不正当行为。
另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一名自称北大招生组成员的网友在北大BBS上爆料,有一次,北大招生组已经接到考生,却遭到清华招生组师生强行拦车,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清华招生组有人抓伤北大招生组老师。该网友还在网上发布了几张照片,显示一名男子站在车前,一名老师手臂有抓伤。但清华方面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予以否认,声称网友爆料内容为“不实信息”。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快乐的事情,但在北大和清华招生“掐架”声中,多多少少让“快乐”有些遥远,少了教育的优雅从容、多了市侩的世俗粗鲁。笔者相信很多人是不反对高校争夺生源的,但为什么争,如何争,争来后怎么办?这应是高校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了争夺而争夺吗?或者是为了面子和“指标化考核”背离底线呢?
生源充足与否、质量好坏与否都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形象,优秀生源是一所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中国两大顶尖名校在微博上为抢新生引来众人围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招生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规范招生的问题、一个关乎学校声誉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有关人士的回应来看,轻描淡写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删除相关微博”,而不深入检讨和反思“相互拆台”、“恶意诋毁”、“胡乱许诺”、“数据造假”等乱象,笔者以为,这样的招生“骂战”很可能成为“连续剧”——以后还可能上演。清华大学的招生组组长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招生组的重要任务不是竞挖高分考生,而是为考生提供从人生规划到专业选择的全方位咨询服务”,“而不只是为了挖状元、挖高分考生,为将招生指标做得更加华丽,甚至采用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现在看来,说起来冠冕堂皇,做起来也毫不含糊,只不过是让“骂战”来得更恶性一些罢了。
可以说,考生数量的逐年递减和高校录取比例不断提高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优秀生源的价值将进一步被放大。正因如此,国内顶尖名校也不惜撕破脸皮,赤膊上阵争抢“优质生源”。但在有意无意之间,只把招收高分考生乃至状元作为衡量招生工作的成败,把高分考生数量作为学校炫耀的指标,甚至作为两校之间暗中较劲的“筹码”,而招生人员显然也把“抢高分考生”当作了“政绩”,这是什么“全方位咨询服务”?
“线上骂战,线下生抢”乃至互相诋毁几与市井做法无异,而用“砸钱”方式抢生源,对学校和考生来说,看似各取所需,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是一种双输。表面上的激烈竞争,折射着高校的功利,隐藏着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逻辑。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过程中,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正在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加上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如何适应国外高校的生源竞争,单靠“骂战”是无济于事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流的大学应及早想方设法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强效吸引力,练好内功,强化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而不是以让公众看笑话的方式来争夺优质生源。当然,更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真正为考生服务,提供信息,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拓宽生源市场,吸纳选拔优质生源,把考生本位落到实处。
对于名校来说,放弃附着在高分考生特别是状元身上的虚荣心,平等理性地去面对考生,不仅关乎学校形象和声誉,也是真正让“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落地的内在要求。大学“爱才”,也须取之有道。
(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lpy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