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所高校梳理10年来的保送生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5月14日《北京》)
保送生制度,一条美丽的栈道——为成绩突出或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供一条多元的补充性升学路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选择培养人才的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均衡发展,使教育更趋科学、合理、健康。
可现实是,多元化成了单一化,是否权贵成了保送的首要标准。真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谁偷偷把多数保送指标给了厅官子女?
本来,保送有三道“关卡”,一是中学推荐,二是拟保送公示,三是高校复核,可在实际执行中,每道关卡都漏洞百出,甚至形同虚设。
关于高校,有一新闻可管中窥豹。某省电视台一领导的儿子高考[微博]只考了不到300分,这样的坏消息却被当地几所高校当作重大“商机”,先是一所二本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伸出橄榄枝,可那儿子拒绝了,并向他爹说:“我虽然考试不行,但尊严还在。”后来,另一所一本院校的广电新闻系成功破格录取了这位落榜生,而方式,是特招。这特招虽然与保送有区别,但说明高校现在或多或少变成了名利场,自然会想方设法与各路权势者搞好关系。有了这样的思维,高校对保送生的复核,标准自然就乱了,就完全“自主裁量”了。
关于拟保送公示,也有一则新闻可见其漏洞。武汉外国语学校2014年公示了150名语言类保送生名单,但个人信息中只有姓名,没有显示考生成绩和其他符合推荐资格的说明。这也许是故意模糊以弱化公示的作用——仅凭姓名怎么能判断该生是否具有保送资格?
关于中学推荐,新闻就更多了。据新华社报道,凭信息竞赛省级一等奖获推荐保送的学生在高校测试时,竟有一半不懂相关知识;东北一所中学的保送生全部都是乒乓球二级运动员,结果一测试,连入门级别都没达到;广东一名落马副省级干部子女被曝凭借一项科技发明奖造假获得重点大学的保送资格……造假,特别是为“厅官”之类的权势者子女造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三道关卡看上去很牢固、很科学,可在这些“厅官”面前,只能算三层纸,而那些守关卡的人,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主动献殷勤帮忙,不够资格的保送生自然就暗度陈仓了。
“权”“学”交易,应该成为下一个反腐的重点领域了。(重庆晨报评论员 胡伟文)
厅官子女垄断保送生如何根除?
前段时间,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不到470人,截至当时,已有295人被美、英等国名校和北大清华[微博]等国内名校录取,仅剩21人需参加今年高考。保送作为多元化高考录取方式,公众羡慕却并不反感,还美其名曰“学霸”。但当保送生推荐名额成了暗箱操作的工具,成为部分官员利益交换的工具之时,在带来极大腐败空间的同时,也危害教育公平。
保送生腐败的原因,关键在行政化办学,且不说保送生的规范化标准缺失,保送资格遴选标准不一,有的凭成绩,有的看综合素质,在拟定名单上,仅仅由团委、校长几个核心人物就决定了,再加上公示公开制度不健全,其含金量几乎只能靠学校领导的责任心来保证了。但当厅官干预之时,这些校长自然是扛不住了,想没猫腻都难了。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试想,如果《意见》规定的中小学[微博]教师委员会等健全的话,出现类似问题的概率也就小多了。
正如专家指出的,《意见》数千字,关键性的字眼在于“管办评分离”,但类似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行政主体越俎代庖、办学主体和评价主体被行政垄断的局面仍没改变。以厅官子女垄断保送生为例,教育改革的阻力关键在于利益集团,而想消弭这一阻力,必须依靠反腐来推动。
刘义杰(出版社编辑)
@李晓亮: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保送生”的范围尽可能地压缩。
@王琦:对于寒门学子造成不公,背离选拔人才的初衷。
@邓海建:有必要问问这所南方高校究竟是哪所高校。起码,它为公众剖析中国教育格局,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本。
@王军荣:保送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真正优秀的考生,完全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何必一定要通过保送渠道呢?
@郭元鹏:在《西游记》里,仨徒弟都在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行,途中有很多妖怪也想代替唐僧取得真经,都被仨徒弟识破了。而我们的保送制度却出现了问题,被仨徒弟护送着西行的都是个假唐僧。
@贺成:亟待建立起一个倒查机制。
@徐剑锋:“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官子女”就是一封举报信,纪委应该去查查啊!
@丛晓波:只要取消了保送生制度,所有考生一视同仁,无论是厅长还是部长,自然会打消权力助学想法。
@朱清建:保送录取该死,自主招生当立。大刀阔斧改革,将弊端多多的保送录取送入坟墓,规范和推进自主招生,实现教育改革的公平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合理性。
责任编辑:lpy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