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是一种合理补偿,相比高考录取“唯分数论英雄”,这一政策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平。
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措施,致力于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据《新京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大学难、上重点大学难,这一问题近年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寒门难出贵子”。
名牌高校城乡生源比例的巨大落差,是城乡教育鸿沟的表征,拷问着高考不公、城乡教育不公。应该认识到,“寒门难出贵子”不仅是教育不公问题,而且关系到“三农”问题、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弱势人群向上流动问题……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城乡教育不公难免会加剧社会不公。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措施,致力于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比如从2012年开始实施面向连片特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2013年又将招生区域扩大至所有国家级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院校。随着此次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我们有理由相信,“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将会逐步得以扭转。
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那里的中小学生享受了较少、较差的教育资源,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从公平的角度看,当贫困地区的学生考大学时,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而不该再次受到歧视;重点高校理应向贫困地区多投入一些招生名额,而不应该相反。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其实是一种政策性纠偏,是对农村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的一种合理补偿,相比高考录取“唯分数论英雄”,这一政策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平。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说得好:“对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弱势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所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其实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正本清源,促使高校公平看待农村学生的素质,同样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晏扬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