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较2014年减少6.5万人。这是继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跌以来,再次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很多省市未能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校反映,可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质量下滑,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有媒体据此分析称,持续20多年的考研热已降温。
虽然考研人数有可能继续降低,但据此而判断“考研热”已经降温,显然为时尚早。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本身旨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而不仅局限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考研热”日益升温的过程中,考生为什么对考研趋之若鹜呢?
也许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为了就业。实际上,“考研热”的兴起不仅是因为扩招打开了方便之门,更是因为普遍存在唯文凭是举的用人理念,再加上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和感染,使得考研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研究,而是沦为博弈职场的“敲门砖”。所谓“博士一礼堂,硕士一操场”就是对全民考研的生动比喻,而考研热的不断升温也绝不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以及大学生渴望从事学术研究的激情,充其量不过是互取所需的“经济理性”使然。
毋庸讳言,当前的经济形势并不算好,用工形势更是日趋紧张,但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一纸文凭越容易成为从容应对职场的“敲门砖”。毕竟,“知识改变命运”并非虚言,而学历遴选也还是社会流动中的重要评判标准。虽然考研人数暂时出现下降,但并不足以说明研究生教育已经回归培养专才的正途,也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已经能足够理性地看待考研,只是大学生经过投入产出比较之后所作出的功利选择。可以这样说,考研人数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考生日趋理性,而是他们学会了用更加经济的头脑打量这一求职工具。基于此,一时一地的人数变化委实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原北大校长许智宏就曾指出,考研人数增加或减少10%左右都很正常。
如果研究生教育不能尽快回归其专业型人才培养本位,如果研究生质量不能得以保障,并营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的考研理性难以真正回归——选择考研可能输掉未来,放弃考研则可能输掉现在,从而陷入两难。在此之前,片面渲染考研热降温,只能遮蔽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haedunews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