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妈妈在超市买了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付8块钱。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几岁?”徐州睢宁五年级数学考试题。据徐视徐州新闻:老师说,其实怎么答都行,就是为考察孩子的辨识能力和发散思维。网友:8块钱买那么多水果,科学吗……(4月27日《中国青年报》)
“8块钱买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也不知道这是哪一年的物价水平。小明妈妈的年龄几岁?虽然老师说“怎么答都行”,笔者仍然想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网友质疑这道数学试题“科学吗”,笔者却觉得这是一道好题。
这道题好就好在它“怎么答都行”。在当前的应该教育环境下,“标准答案”盛行,严重束缚了孩子的相像力和创造力。“标准答案”讲求唯一性,有孩子在语文试卷中答“苏东坡”被打了红叉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苏轼”。如此死板的教育方式让“怎么答都行”显得难能可贵。
这道题还好在它是为考察孩子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绪为何物?它是创造性思绪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的孩子最缺的是什么?是创造力。它在孩子步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被应试教育在慢慢地抹杀。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也许有人会问,就这么一道“妈妈8元买水果”的试题就能考察孩子的发散思绪?这道题出得让笔者都有点抓狂,但“怎么答都行”绝对把握到了精髓,因为发散思绪就是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来培养的。有一道类似的试题:3头牛+2匹马=?有学生答:5个能拉车的动物。是不是感觉奇思妙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创造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基础是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从孩子抓起。
仅这一道犹如奇葩一样考察孩子发散思绪的试题,也许说明不了什么,还被网友调侃为“神题”,但它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质疑。试想,如果孩子的试卷里少些压抑创造力的标准答题,多些这样训练孩子发散思绪的好题,是不是善莫大焉?
文/王勇强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