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试招生制度起到真正的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校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社会观念转型。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整体改革概念,纵向上涵盖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横向上考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使考试招生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条件。
在教育领域,从未有一项改革能吸引如此多的目光,也从未有一项改革能遭遇如此多的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教育界人士,还是家长,都高度关注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路径。
考试招生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抡才”大典。考试招生制度是信号灯,决定了社会成员受教育和社会阶层流动机会的公平性。招生考试制度是指挥棒,一头连着中小学,对基础教育有强导向作用;一头连着大学,关系到大学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是总开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症结,教育问题的求解也要从它身上下手。毫不夸张地说,招考制度改革关乎教育的公平、方向和质量,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潜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病症在于“三难”:过高考独木桥难,国家选拔创新人才难,考试发挥正向激励作用难。这“三难”又具体体现为三大弊端:评价方式单一,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决定作用。一考定终身,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行政权力主导,考试缺乏多样性,学校缺乏自主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为当前的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说白了,我们的目标就是告别拥挤的独木桥,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国家选拔和培养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同时,让考试招生制度起到真正的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校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也进一步推动社会观念转型,加速新型人才观的形成。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是一张白纸,过去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当前研究如何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时,必须客观分析:今天要提出什么?解决什么?怎样才可以实现?
很多人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光聚焦于高考改革,希冀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突破扭转“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之风,尽力消除教育界的浮躁之气。这方面不乏有益探索,近年来,浙江建立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按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成绩2:3:5的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较“全国一卷、千校一面”显然更为科学,社会也是一片赞扬之声。
但我们不要忘了,高招制度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群,既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也涉及社会人才选拔机制。事实上,一切高考招生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各类教育问题的反映。在矛盾的漩涡中,高考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所有问题。
今天的教育,纵向上的问题为“郁结”症状:小学就有选拔,“奥数”等各种考试成绩仍然作为入学和升学的依据。中学阶段应试倾向长期未得到解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不到真正体现。最终,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选拔的人才,很多只是擅长考试的“能手”,踩着考试失意者肩膀而上的“胜利者”。而横向上则是,“独木桥”已经大大加宽了,但仍然拥挤,各类教育之间并未沟通,没有真正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因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整体改革概念,纵向上涵盖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从中小学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上统筹考虑。横向上考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使考试招生系统性、综合性地推进,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条件。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有大棋局的眼光,整体布局、环环相扣。按照《决定》要求,首先落实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其次,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学好每门学科,发展自身兴趣、志向和优势。再其次,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教学特点都不相同,必须按照层次和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模式。最后,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涉及责任主体,也必须各就其位、系统推进,不能缺位、错位,更不能越位。学校要对选拔标准的科学性负责,同时在招生方式上推行综合评价。专业机构要提高研究命题的专业性,使专业测评能够更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政府则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来保障教育公平,保障招生规范有序。
改革有了路线图是良好开端。但招考改革历来是教育和社会矛盾的集中区域。如何落实《决定》、把握好度,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到实践中完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招考制度新路,将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长期而重大的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