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内在感受、个性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以父母为主角的家庭对孩子职业生涯的干预,特别是早期重要生涯决策的干预,越来越多地与孩子意愿产生矛盾,有时候这种矛盾趋于激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在孩子早期职业生涯阶段,家长具备更加丰富的职业信息、职业体验以及社会经验,是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的。问题是,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生涯规划意识,往往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从而在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就业选择等问题上扮演了负面消极的角色。常见的不良心态有以下三种:从众心理。很多家长有从众心理,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和选择。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高考专业报考的一窝蜂现象。其实,决定的标准只是别人的说法和做法,事实上最重要的是个体自身特点。攀比心理。家长们在大学生毕业前后最常谈论且暗暗较劲的是各自孩子找的工作。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评价,成为家长们对孩子职业选择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代偿心理。一些家长常常会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就产生代偿心理,孩子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成为家长人生的延续。事实上,这样的家长是在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人生选择权利。
那么,家长在孩子大学阶段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对孩子的早期生涯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呢?简单概括一句话,就是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而不能对孩子的决策过程大包大揽,越俎代庖。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本身的特点,从孩子的志趣、能力特点出发去评估各种选择;同时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更不能强求孩子完全听从自己。其次支持孩子的独立判断。心理学研究证实,父母的爱对儿童早期的安全感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感则是一个人自信心、良好沟通能力的来源。父母的支持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决策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迎接挑战、面对风险的勇气等起着重要作用。帮孩子获得信息和资源。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源。但信息的提供一定要客观,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偏好选择性地给予信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但最终的决定者一定是孩子自己,这就是父母的有限责任。(韩威蔡志楠)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