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于22日举行,全国报考考生共计938万人。为营造良好考试环境,日前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助考、违法贩卖作弊器材”的专项整治行动,数十个犯罪团伙被捣毁,千余名危害考试安全、扰乱考试秩序、发布不良信息牟取暴利的涉案人员获刑。
为主动防范大规模作弊,本次考试将采取“多题多卷”模式,即在同一考场内采用内容不同的试题组成的多套试卷实施考试。在防止考试作弊方面,教育部门煞费苦心,“多题多卷”也确实会给集团作弊者“批发”答案带来更大的难度——但如果考生在考场把题目发出去,再求答案,“一题一解”,这一招就失灵了。在笔者看来,近年来四六级考试深陷作弊疑云,关键在于这一考试仍和各种利益挂钩,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必要令其回归社会化考试和专业评价本质。
一方面,虽然教育部明确表态,没有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四级证书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一些学校也称四级考试不与学位直接挂钩,可再看学校的操作,就是把考生的四级考试成绩作为大学英语成绩,这样一来,四级不过(或者没有达到规定的分数),便意味着大学英语没过,难以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另一方面,作为本科期间全国各本科院校为数不多的学科统考,一直以来,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优秀率)是一所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具有行政评估、评价的作用。几年前,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进行多项改革,包括不发合格证书,只给成绩,可是这些调整并没有带来现实的改变,学校间很快就能达成共识,划定合格和优秀的分数标准。
再就是,四六级证书还在就业中派用场,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要看六级证书,并要求达到一定的分数;还有的地方将四六级证书与就业落户政策相挂钩。所有这些利益因素的纠缠,使四六级考试变异的几率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采取应试思路,不太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 (目前这一情况有所改观),因此,四六级证书很难印证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这也给了一些作弊者“底气”,反正拿到证书就可以毕业、就业,很少有人来检查实际的英语能力——其实英语更应强调听说,拿到证书却不能听、不能说,无异于“聋子英语”、“哑巴英语”。
统一组织的大学学科考试,从本质上说,是行政评估的一种,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出现的几率要高于社会中介组织的考试评价。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今后在高等教育领域,行政评价、评审要逐渐淡出,推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因此,针对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就有必要直面本质,淡化其行政色彩和利益色彩,转变为社会化考试,允许学生自主报名参加 (而不是规定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与学位、就业等现实利益脱钩,这样才能让这一考试起到客观的评价作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而不是适得其反。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