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考虑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综评体系,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据11月4日《安徽商报》)。体育进入高考,近年来已多次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这次再度成为热点。
体育进高考,呼声由来已久。2010年3月,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在全国两会提案《将提高全民族身体健康素质列为国家战略方针》中提了五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在全国高考中统一增加体育考试,选择速度、力量、耐力三项,计入高考总分,择优录取。”
体育进高考,是形势所迫。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整体下降。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而最新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根本扭转。网络时代,很多大中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体育进高考,释放了重要信号。体育进高考,可以促进教育部门、学校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真正重视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有人或许担心,体育进高考会给中小学生增加负担,但他们不知道:体育恰恰是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是获得健康的基本保证。
体育进高考,对增强学生体质,不是能立杆见影的“灵丹妙药”,但至少能初步扭转社会舆论导向。此举向全国几千万学生家庭发出强烈信号:体育事业涉及“强国强种”的百年大计,绝不能等闲视之。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绝非一句空话。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奖惩机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将实行“一票否决”。只有青少年体育工作得到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