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人民大学招办公布的录取结果,今年人大在北京招生时,首次在提前批小语种录取中,区别男女划分数线。其中,文科的男生分数线601分,女生分数线614分,去年的文科线为637分。理科男女线均为644分,比去年降低8分。(7月8日《京华时报》)
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从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方式,人们只是承认“平等参考、依分录取相对合理”。实践中,上述简明的规则地基上,已建构了太多的“附加设计”。例如,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等策略,虽都以“追求更完善的公平”为诉求,却一再被指责为“制造了诸多实质性不公”。由此不难看出,当“纯粹公平”无法实现,任何主观的、复杂的“天才创意”,或还不若原始的单一逻辑来得令人信服。遗憾的是,“区分性别划线”,竟又成新增的“附加设计”。
诚然,一切“规则体系”都是趋向庞杂的,但并非所有“庞杂化”过程,都有益、有效。关于高考,最为传统的“全国同卷”、“同线录取”模式也许粗糙,却也最透明、最具公信力。而后,时间流转、文明演进,职能部门开始考虑“地域公平”“素质教育”等因素了,于是改写规则以体现此类意志。时至今日,“区分性别划线”的新举,估计也可打出“兼顾男女公平”的名头吧?只是,人类的理性未必能支撑人类的野心;“顾及”越多,“规则”越发臃肿,怎能不适得其反?
很多人坚信,男女生语言天赋天然存在差距,在“小语种”招生中关照男生是合理的。但假设此论有理,那么在理工科录取中,为何不向女性考生加以倾斜呢?笔者以为,一旦真正开启“区分性别划线”,可以预见的困境,终将会让自以为聪明者付出代价,使那种信奉“绝对公平”的奢念破产……事实上,以性别为界,生理与心理的差别,天赋与性格的区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科集聚”“事业选择”,不仅是广泛社会分工的基础,且本就是最正常的风景。
在默认不存在“阴暗交易”的前提下,将“区分性别划线”的尝试,归结于人类过于自信、过于迷恋自我知识是合理的。终究,一个处处充满“人迹”的社会,即便是善念和对公平的信仰,也极易发酵出各式的“自找麻烦”“自我折磨”……高招录取,男女生之间本就无“群体公平”一说,更遑论以“附加设计”为此铺垫、兜底了。(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