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湖北省分数线的划定,襄阳市襄阳四中诸葛亮人文实验班除出了一名全省的文科状元外,班上26名同学全部上了一本线,而且总分全都超过了600分,平均分达到了618分,被誉为“全省最牛文科班”。(见6月27日《襄阳日报》)
“最牛文科班”确实很“牛”,令人拍案。既然高考“产出率”如此之高,“最牛文科班”的成功模式是否有可复制的价值呢?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最牛文科班”只有26名学生,典型的小班化教学,明显脱离了国情,这是其一;其二,这个班的老师和学生几乎是“一对一”的辅导,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请老师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作业。很多研究生都没有享受与导师“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样的精准化教育,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注定难以推行。“最牛文科班”是个人文实验班, 学校的教育资源高度集中投到这么一小撮学生身上,考试成绩不“牛”才怪呢?
由此可见,“最牛文科班”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而是吃小灶、吃独食吃出来的。这无疑有悖于教育的公益性及普惠性。不错,“最牛文科班”可以为学校赢得更多的荣耀,成为地方官员一笔可观且值得炫耀的政绩,但带给其他普通学生的未尝不是一种伤害。道理在于,“最牛文科班”将极其有限的教育资源向26位学生过度倾斜,造成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失衡,这与教育公平正义的底线渐行渐远,不能不说是教育之痛。
高考既是一次人才的选拔,也是一次教育观念的调整。从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来看,“最牛文科班”的光芒无法压倒人们对教育的公平、公益的强烈吁求。与关注“最牛文科班”相比,社会更应关注高考贫困生以及那些高考落榜生。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了考生弃考的现象,这也一再提醒人们,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才是教育者最值得坚守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底线。(郑 文)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