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首页_“高考班打吊瓶复习”折射出的教育之弊

发布作者:www.bpjsedu.com
发布时间:22-10-22

  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出现“吊瓶班”,该班很多同学边打吊瓶边复习。校方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山西晚报》,5月7日)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高考班集体打吊瓶复习,固然看到了“输液作用强见效快”,却忽视了输液的风险,这种“过度用药”的情况只是短时间内的饮鸩止渴。

  实际上,对教育的反思由来已久,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这种反思的一个结果,但却始终无法颠覆由应试决定的“升学”所处的主导地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减负似乎陷入一个怪圈。

  素质教育政策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还是取得好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因而对应试教育仍情有独钟和恋恋不舍。当学校凭学生考分录取,而不是凭学生素质录取时,学生、家长以及为学校输送生源的学校,自然会为了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或进入优质学校,投入大量资源。高考班打吊瓶复习,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依然困难重重,增强学生体质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学历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应试教育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率,实际上,从较为长远的角度看,是为了获得学历文凭,为了未来有一份优越的职业。笔者想说的是,考试本是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如果把它盲目地扩大化,或者把它当作检验和考查学生的唯一手段,那么,它就可能演变成为制约和束缚人的一种工具,甚至可能误导人们思想和行为。在任何社会中,教育的最终价值都不是为了培养考试能力强、考试分数高的人,而是造就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不难看出,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弱化文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会成材的标准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为社会常态,中国社会才可能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阐释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它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第一点主要解决个人的生活能力问题,第二点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主张“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在当今中国这个功利主义被高度张扬的独生子女时代,如何培养理想的“人”,爱因斯坦当年的目标,今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

郑重声明:摩登3官网所展示的均来本公司,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Works on display are from 摩登3-摩登3首页-摩登3官网, shall not be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or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版权所有 ©2011 摩登3-摩登3首页-摩登3官网 | 技术支持:摩登3-摩登3首页-摩登3官网
Copyright © 2011 | http://bpjsedu.com, | E-mail:请输入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