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注公考降温,并不仅仅关心公考本身,而是关心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大空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上也可以有更多选择。
■顾骏
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日前结束。从今年的情况看,不论是报考人数还是实际参加考试人数都比去年下降10万人左右。一度万人共挤独木桥的“公务员热”似乎出现了降温迹象。
公考何以明显降温,专家各有解释,但有一条几成共识,那就是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和反腐倡廉力度加大,公务员身上附着的特权逐渐被剥离,灰色收入和隐性福利减少,“阳光工资”偏低,使得许多大学生放弃报考公务员的念头。当然,专家们并没有完全否认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
如果专家们的结论能够成立,那影响所及就不限于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结构,更会引发教育界的震动。毕竟两千多年来,读书人念兹在兹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如今千军万马先挤高考独木桥,再挤公考独木桥,无非是21世纪追求功名的“两部曲”。现在公考降温了,会不会日后高考也接着降温?
其实,我们关注公考降温,并不仅仅关心公考本身,而是关心今日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大空间,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上也可以有更多选择。最近媒体接连报道名牌大学的在读生转入技校当操作工人,或者毕业之后当电工,还有不去机关或国企而自主创业的等等,所有这些有别于传统的职业选择,其门槛往往要低许多。说得直白些,不上大学也可以干好,甚至干得更好。
这不是为“读书无用论”张目,而是承认一个现实,即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个人对于自己人生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无论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活出精彩。这不应该视为“教育无效”,而应该看作生活多样性的增强。教育工作者要摆脱“屁股指挥脑袋”的局限,真诚地为个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不同的成功路径而喝彩。因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对个人人生发展的影响下降,中国教育将迎来社会压力缓解期,当学历高和学历低的人都有机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之时,挤破头报考高校尤其是名校的局面会不会就此改观?相应地,基础教育被冠名为“应试教育”能否从此改弦更张?中国孩子因为被浸泡在“题海”中,天性得不到发展,兴趣得不到生长,探究和创新的热情得不到点燃的痼疾,能否得到根本好转?
当然,我们在这里表现出的乐观,不应被解释为中国不再需要大学,更不需要名校。在讨论问题上最需要避免的就是随便将别人的观点推向极端,归谬成“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世界就会怎样怎样”。人人都一样的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没有必要担忧。我们所乐观展望的,只是在青少年中一门心思只管考上大学的孩子比例降低些,对孩子、家长、学校,都不会有太大坏处。至于有志于读博士、做学问的孩子尽管按照自己和家庭规划的路径前行。需要社会进一步改进的倒是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扩大和确保公民迁徙权,让更多的人——无论有否接受高等教育,都能找到人生发展的空间和路径。比如,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一个上完初中就作为农民工进入城市,最后都能享受市民待遇,并获得人生发展。如此,中国教育就会有宽松的社会氛围,可以遵照教育宗旨和规律,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创造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把“以学生为主”和“以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如此展望会给人过于乐观乃至于一厢情愿之感,但我们仍然坚信,主张公考热持续降温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能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观点,不至于毫无道理。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次